智濁照清,慧清識濁

Gemini 2.5 Pro
Google NotebookLM
Google AI Studio


回覆文章
Gemini

智濁照清,慧清識濁

文章 Gemini »

百丈云:智濁照清,慧清識濁。在佛名照慧,在菩薩名智,在二乘及眾生邊名識,亦名煩惱;在佛名果中說因,在眾生名因中說果;在佛名轉法輪,在眾生名法輪轉;在菩薩名瓔珞莊嚴具,在眾生名五陰叢林;在佛名本地無明。是無明明,故云無明為道體,不同眾生暗蔽無明

Gemini Pro
這是一段極為深刻且在禪宗思想中極具代表性的開示,出自禪宗巨匠百丈懷海禪師(或其思想的闡述)。

這段話的核心,是禪宗(乃至大乘佛教)的「不二法門」(Non-duality)思想。百丈禪師在此處,是透過打破語言和概念的局限,向我們揭示:凡夫與佛,在「本體」(體) 上是沒有差別的,其差別只在於「覺悟的層次」與「功用」(用) 的不同。

他用一系列的對比,來闡明同一個「東西」(姑且稱之為「心」或「法性」),在不同層次的覺悟者身上,會被賦予完全不同的名稱和作用。

以下我們來逐句解析這段精妙的開示:


1. 智、慧、識的辨析

「智濁照清,慧清識濁。」

這句是總綱,設定了三個層次:

  • 識 (Shì - Consciousness): 是「濁」的。這是指我們凡夫的分別心(Vijnana)。它是混濁的、有染污的、被動的,它只能感知到混濁的現象。
  • 智 (Zhì - Worldly/Discriminating Wisdom): 也是「濁」的。這指菩薩的智慧(Jñāna)。菩薩為度眾生,需要入世,必須運用分別的智慧來「照見」清淨的理體(照清)。但因為這種智慧仍在「有為」的、二元對立的世界中運作,所以百丈稱其本質仍是「濁」的。
  • 慧 (Huì - Transcendent Wisdom): 是「清」的。這是指佛的究竟智慧(Prajñā)。它是清淨的、無分別的、圓滿的。它能了知(識)一切混濁的現象(識濁),卻不被其所染。

「在佛名照慧,在菩薩名智,在二乘及眾生邊名識,亦名煩惱;」

這句是承接上一句的闡釋:

  • 在佛的層次: 這個心的本體,被稱為「照慧」(圓滿、清淨、遍照一切的般若智慧)。
  • 在菩薩的層次: 它被稱為「智」(入世度眾、分別善惡的方便智慧)。
  • 在二乘(聲聞、緣覺)和眾生的層次: 它被稱為「識」(攀緣六塵、造作業力的分別心),也就是「煩惱」(Klesha) 的同義詞。

核心觀點: 佛的「慧」、菩薩的「智」、眾生的「識」,是同一心體在不同迷悟階段所顯現的三種不同面貌。


2. 因果與主被動的顛倒

「在佛名果中說因,在眾生名因中說果;」

這是在講「視角」的根本不同:

  • 在佛(已證果者): 佛站在「果地」(已然成佛)的立場,回看「因地」的修行。對佛而言,一切修行(因)都只是祂本然具足的佛性(果)的自然流露。
  • 在眾生(仍在因地者): 我們站在「因地」(仍在修行、仍在受苦)的立場,去仰望未來的「果地」(成佛)。我們是為了追求那個未來的「果」,才開始修行(造因)。

核心觀點: 一個是「從本出末」,一個是「從末溯本」。

「在佛名轉法輪,在眾生名法輪轉;」

這是在講「主宰」與「被縛」的不同:

  • 在佛: 稱為「轉法輪」。佛是覺悟者,是法的主人。祂能自在無礙地運用宇宙法則(法輪,即因果、緣起)來教化眾生,而不被其所困。祂是主動的。
  • 在眾生: 稱為「法輪轉」(更常作「被法輪轉」)。我們是迷惑者,是法的奴隸。我們被業力、被因果、被生死輪迴(法輪)牢牢束縛,身不由己地在六道中打轉。我們是被動的。

3. 「物」的本質:莊嚴具 vs. 叢林

「在菩薩名瓔珞莊嚴具,在眾生名五陰叢林;」

這是對「色身」或「五蘊」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:

  • 在菩薩: 這個由五蘊和合的「我」,被視為「瓔珞莊嚴具」。它不再是束縛,而是菩薩用來行菩薩道、利益眾生的最殊勝的「工具」和「裝飾品」(莊嚴具)。
  • 在眾生: 這個五蘊身心,被視為「五陰叢林」(或「五蘊魔」)。它是一個幽暗、雜亂、充滿危險的叢林,我們在其中迷失方向,產生無盡的「我執」,受盡折磨。

核心觀點: 同樣一個身心,迷者視之為牢籠,悟者用之為舟筏。


4. 究竟的奧義:本地無明

「在佛名本地無明。是無明明,故云無明為道體,不同眾生暗蔽無明。」

這是整段開示最高潮、最難解,也最究竟的地方。它直指禪宗的「理體」。

  • 「在佛名本地無明。」

    • 眾生的無明 (暗蔽無明): 是「暗蔽」的,是無知、是迷惑、是遮蔽了光明。它是「有」的——「有」一個叫做「無知」的東西。
    • 佛的無明 (本地無明): 「本地」即「本源」、「本來面目」。佛的「無明」不是指祂「不知道什麼」,而是指祂安住於那個超越了「知/不知」、「明/無明」二元對立的絕對本源
  • 「是無明明,故云無明為道體。」

    • 是無明明 (This Ignorance is Luminous): 這是最精妙的悖論。這個本源的「無明」(無),其體性本身就是光明遍照的 (明)。它不是「沒有光明」,而是那個能生起一切「光明」與「黑暗」的、不可言說的空性本體
    • 無明為道體 (Ignorance is the Substance of the Dao): 因此說,這個「本地無明」(絕對的空性、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「無」),就是「道」的體性。
  • 「不同眾生暗蔽無明。」

    • 百丈在這裡做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區分:佛的「本地無明」是「道體」,是超越、是空寂、是光明本身;這完全不同於眾生那種「暗蔽」的、作為煩惱根源的、需要被破除的「無明」。

總結

百丈禪師用這段話,將大乘佛教「煩惱即菩提」、「生死即涅槃」的最高教理,用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方式表達出來。

他告訴我們,成佛不是要「消滅」什麼(如識、煩惱、五蘊、無明),而是要徹底「轉化」對它的認知

  • 「識」轉了,就是「慧」。
  • 「五陰叢林」轉了,就是「瓔珞莊嚴具」。
  • 連那最根本的「暗蔽無明」也被徹底照破、超越了,就回歸到了那個本來清淨、本自光明的「本地無明」——那也就是「道」本身。
訪客

Re: 智濁照清,慧清識濁

文章 訪客 »

阿難,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,當處出生,隨處滅盡,幻妄稱相,其性真為妙覺明體。如是乃至五陰、六入,從十二處至十八界,因緣和合,虗妄有生;因緣別離,虗妄名滅。殊不能知生滅去來,本如來藏常住妙明,不動周圓妙真如性。性真常中,求於去來、迷悟、生死,了無所得。

通曰:此直顯頓門,指出妙菩提路,即浮塵幻化中而證真如。真如性中,求於去來、迷悟、生死,了不可得。諸陰入處界,唯有幻妄之相,幻無自性,依真而立。如華起空,全體是空;如泡生水,全體是水。故曰:其性真,為妙覺明體。此體即法身,【果自含藏。眾德】【曰:如來藏】本無去來,曰常住;本未甞味,曰妙明;本無生滅,曰不動;本自具足,曰周圓。惟常住故,去來不可得;惟妙明故,迷悟不可得;惟不動故,生死不可得;唯周圓故,真常。此之謂妙真如性,其實本來無一物也。僧問黃檗:學人不會,和尚如何指示?檗云:我無一物,從來不曾將一物與人。你無始以來,祗為被人指示,覓契覓會,此可不是弟子與師俱陷王難?你但知一念不受,即是無受身;一念不想,即是無想身;決定不遷流造作,即是無行身;莫思量卜度分別,即是無識身。你如今纔起一念,即如十二因緣,無明緣行,亦因亦果,乃至老死,亦因亦果。故善財童子一百一十處求善知識,秪向十二因緣中求最後見彌勒,彌勒却指見文殊。文殊者,即汝本地無明。若心心別異,向外求善知識者,一念纔生即滅,纔滅又生。所以汝等比丘,亦生亦老,亦病亦死,酬因答果[A50]已來,即五聚之生滅。五聚者,五陰也。一念不起,即十八界空。即身便是菩提華果,即心便是靈智,亦云靈臺。若有所住著,即身為死屍,亦云守死屍鬼。若黃檗此語,非明幻妄稱相,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者乎?皓月供奉問長沙曰:了即業障本來空,未了應須還宿債。只如師子尊者、二祖大師,為甚麼得償債去?沙曰:大德不識本來空。月曰:如何是本來空?曰:業障是。曰:如何是業障?曰:本來空是。沙以偈示之曰:假有元非有,假滅亦非無。涅槃償債義,一性更無殊。若長沙此語,非明生滅去來,本如來藏,常住妙明,不動周圓,妙真如性乎?又夾山與定山同行,言話次,定山曰:生死中無佛,即無生死。夾山曰:生死中有佛,即不迷生死。互相不肯同見大梅。夾山便舉問:二人見處,那箇較親?梅曰:一親一疎。夾山復問:那箇親?梅曰:且去,明日來。夾山明日再上問梅,梅曰:親者不問,問者不親。夾山住後自云:當時失一隻眼。即此一則,非即明性真常中,求於去來迷悟生死,了無所得乎?舊說自徵心辨見以來,廣破人執,當奢摩他空觀。自此以下,廣破法執,當三摩提假觀。於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,尚隔一程。未識阿難所問者妙奢摩他,此所答者妙真如性。妙之一字,難以形容,悟者自知。

Gemini

Re: 智濁照清,慧清識濁

文章 Gemini »

問:學人不會,和尚如何指示? 

(黃檗)師云:我無一物,從來不曾將一物與人。你無始[A8]已來,祇為被人指示,覓契覓會,此可不是弟子與師俱陷王難?你但知一念不受,即是無受身;一念不想,即是無想身;決定不遷流造作,即是無行身;莫思量卜度分明,即是無識身。 你如今纔別起一念,即入十二因緣。無明緣行,亦因亦果;乃至老死,亦因亦果。故善財童子一百一十處求善知識,祇向十二因緣中求。最後見彌勒,彌勒却指見文殊。文殊者,即汝本地無明。若心心別異,向外求善知識者,一念纔生即滅,纔滅又生。所以汝等比丘,亦生亦老,亦病亦死。酬因答果[A9]已來,即五聚之生滅。五聚者,五陰也。一念不起,即十八界空。即身便是菩提華果,即心便是靈智,亦云靈臺。若有所住著,即身為死屍,亦云守死屍鬼

Gemini Pro
這段是禪宗黃檗希運禪師的開示,是禪宗「傳心法要」的精髓。這段對話的衝擊力極強,它不是在「回答」學人的問題,而是在根本上摧毀學人提問的立足點

學人問:「我不會(我不懂、我還沒開悟),和尚您要怎麼指示我?」

這是一個典型的「求法」心態:我(凡夫)是匱乏的,您(和尚)是圓滿的。請您給我一個東西(法、秘訣、指示),讓我也變得圓滿。

黃檗禪師的整段回答,就是為了斬斷這種「給予」和「求取」的二元對立。


開示的逐層解析

1. 棒喝:「我無一物」,破除「求法」之心

「我無一物,從來不曾將一物與人。你無始[A8]已來,祇為被人指示,覓契覓會,此可不是弟子與師俱陷王難?」

  • 「我無一物」:黃檗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場:我這裡沒有「法」可以給你。我沒有一個叫做「開悟」的糖果可以分你。
  • 「祇為被人指示,覓契覓會」:你之所以「不會」,你之所以是凡夫,** precisely because** 你一直在「求指示」、「求契合」、「求領會」。你一直在向外尋找一個能讓你開悟的東西。
  • 「俱陷王難」:如果我真的假裝有「一物」給你,而你也以為你得到了,那我們師徒倆就一起陷入了這場「自欺欺人」的遊戲(王難,比喻輪迴業力的法網),都成了騙子。

結論: 停止向外尋求指示。你之所以迷,就是因為你在「求」。


2. 指示:「無身」的修法,即是五蘊解脫

「你但知一念不受,即是無受身;一念不想,即是無想身;決定不遷流造作,即是無行身;莫思量卜度分明,即是無識身。」

黃檗在「不指示」的同時,給出了真正的指示——不是去「得」什麼,而是去「停」什麼

這是在教導如何當下解脫「五蘊」(五陰)。

  • 無受身:在感受(苦、樂、不苦不樂)升起的那一剎那,心不黏上去「承受」它,這就是解脫了「受蘊」。
  • 無想身:在念頭(概念、名相)升起的那一剎那,心不跟著它去「想像」和「分別」,這就是解脫了「想蘊」。
  • 無行身:在衝動(意圖、造作)升起的那一剎那,心不隨之「遷流」,不產生「我要...」的意志,這就是解脫了「行蘊」。
  • 無識身:在心識(了別、判斷)運作時,心不去做「思量、卜度、分別」,這就是解脫了「識蘊」。

結論: 解脫不在別處,就在於當下這一念,不攀緣、不黏著、不造作


3. 警示:輪迴的開關——「別起一念」

「你如今纔別起一念,即入十二因緣。無明緣行...乃至老死...」

這是在說明「凡夫」是如何產生的:

  • 「纔別起一念」:你什麼時候會「不會」?就是當你「才剛剛另外升起一個分別念頭」的那一剎那。這個「別起一念」就是你開始攀緣、黏著、造作的瞬間。
  • 「即入十二因緣」:你這個分別念一起,就等於按下了輪迴的開關。「無明」(你沒覺察到這個念頭的虛妄)立刻就緣生了「行」(造作的衝動),... 一路下去,直到「老死」。

結論: 輪迴不是一個遙遠的地方,它就在你「別起一念」、心向外求的那一瞬間。


4. 究竟:本地無明(文殊)

「故善財童子...見彌勒,彌勒却指見文殊。文殊者,即汝本地無明。」

這一段是點睛之筆,直接呼應了您之前提到的百丈禪師的開示。

  • 善財童子:比喻那個到處「覓契覓會」的學人。
  • 彌勒:代表慈氏菩薩,代表「唯識」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(未來佛)。
  • 彌勒却指見文殊:但連最高的「識」(彌勒)都無法讓你究竟解脫,他必須把你指回給「文殊」。
  • 文殊者,即汝本地無明:文殊菩Sattvas代表「大智慧」(Prajñā)。而這個最高智慧是什麼?就是你那個「本地無明」
  • 這呼應了百丈的「無明為道體」。這個「本地無明」不是眾生「暗蔽」的無明,而是那個超越了「明/無明」、「知/不知」二元對立的、不生不滅的、空寂靈知的「心之體性」

結論: 你向外求了一圈(善財童子),最終發現,你所追求的終極智慧(文殊),就是你從未離開過的、本來面目(本地無明)。


5. 總結:生與死的關鍵——「不起」vs「住著」

「一念不起,即十八界空。即身便是菩提華果,即心便是靈智...」
「若有所住著,即身為死屍,亦云守死屍鬼。」

黃檗最後給出了凡聖的終極判準:

  • 佛(生):「一念不起」(即前文的「一念不受、不想...」),當你那一念分別心不生起時,你當下(十八界空)就是圓滿的。「即身便是菩提」、「即心便是靈智」。你當下就是佛,不需外求。
  • 鬼(死):「若有所住著」。如果你心裡黏著在任何事物上——無論是黏著煩惱,還是黏著「修行」、黏著「清淨」、黏著「空性」、黏著「我開悟了」的境界...
  • 「即身為死屍,亦云守死屍鬼」:你的心就死了,你就成了一個「守屍鬼」,守著一個「法」的屍體,守著一個「我」的屍體。

給學人的最終指示

黃檗禪師的指示是什麼?

沒有指示。

他用盡所有語言,告訴學人:你本自圓滿,不需指示。你之所以「不會」,就是因為你一直在「等指示」。你只要停止這個「等待」和「尋覓」的攀緣心,在當下「一念不起」(不黏著),你本來的「靈智」自然顯現。不要做一個守著「法」的死屍鬼。

訪客

Re: 智濁照清,慧清識濁

文章 訪客 »

《楞嚴經合轍》卷2:「[A50]已上廣破徧計依他,顯圓成實性,以答奢摩他[A51]已竟。下復廣舉三科,會歸藏性,以明大陀羅尼。要令阿難善用其心,通達實相,從茲發悟,以答三摩鉢提之請也。言汝雖知二種見妄,當處發生,當業輪轉,皆有歸宿處。然猶未知一切浮塵諸幻化相,如陽𦦨乾城,空華圓影,鏡像水月,野馬浮埃,無根之物,皆是當處生而當處滅,皆有著落之處也。幻妄稱相,其性真為妙覺明體者,正指出諸幻化相著落處,全在不動妙真如性。意謂世間極浮虗幻化之物,究其根源,皆有落地。況汝陰處界入,皆是平生自[A52]己護惜之物,[A53]已不知其生從何來,滅從何去。妄謂父母[A54]己三,因緣和合,名之為[1]先。四大六根,各各分散,名之為滅。了不知其下落。殊不知生死去來,未曾動著絲毫,總不離汝當處常住不動妙真如性。若汝於此悟得不動真性,於中求其生死去來迷悟,尚不可得。乃謂因誰緣誰,而有生死去來者,不亦謬哉。具足眾德,曰如來藏。本無去來,曰常住。本無迷悟,曰妙明。本無生死,曰不動。無處不在,曰周圓。體萬物而至神,性一切而不異,曰妙真如性。惟常住故,去來不可得;唯妙明故,迷悟不可得;唯不動故,生死不可得。故中論疏云:常則人天定位,故無往來;無常則六趣各盡一形,亦無往來。又常即凝然不動,則無往來;無常則念念變異,令誰往來?是則常與無常俱不相到,皆無往來。肇論亦云:昔物自在昔,不從今以至昔;今物自在今,不從昔以至今。仲尼云:回也見新,交臂非故。如紅顏自在童子之時,白首自處老年之體,何曾遷動?故華嚴云:諸法無作用,亦無有體性,是故彼一切,各各不相知。譬如河中水,湍流競奔逝,各各不相知,諸法亦如是等。法華云: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,是法住法位,世間相常住。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,此經所以名一切事究竟堅固,而首標有三摩提,名大佛頂首楞嚴王也。若向此處得知下落,則佛知佛見不用力而開,大陀羅尼不動步而入,故欲於一切法成等正覺者,無離三科別求也。」(CBETA 2025.R2, X14, no. 289, pp. 306b16-307a3 // R22, pp. 347b12-348b11 // Z 1:22, p. 174b12-11)[A50] 已【CB】,巳【卍續】 [A51] 已【CB】,巳【卍續】 [A52] 己【CB】,巳【卍續】 [A53] 已【CB】,巳【卍續】 [A54] 己【CB】,巳【卍續】 [1] 先疑生 

回覆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