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丈云:智濁照清,慧清識濁。在佛名照慧,在菩薩名智,在二乘及眾生邊名識,亦名煩惱;在佛名果中說因,在眾生名因中說果;在佛名轉法輪,在眾生名法輪轉;在菩薩名瓔珞莊嚴具,在眾生名五陰叢林;在佛名本地無明。是無明明,故云無明為道體,不同眾生暗蔽無明
Gemini Pro
這是一段極為深刻且在禪宗思想中極具代表性的開示,出自禪宗巨匠百丈懷海禪師(或其思想的闡述)。
這段話的核心,是禪宗(乃至大乘佛教)的「不二法門」(Non-duality)思想。百丈禪師在此處,是透過打破語言和概念的局限,向我們揭示:凡夫與佛,在「本體」(體) 上是沒有差別的,其差別只在於「覺悟的層次」與「功用」(用) 的不同。
他用一系列的對比,來闡明同一個「東西」(姑且稱之為「心」或「法性」),在不同層次的覺悟者身上,會被賦予完全不同的名稱和作用。
以下我們來逐句解析這段精妙的開示:
1. 智、慧、識的辨析
「智濁照清,慧清識濁。」
這句是總綱,設定了三個層次:
- 識 (Shì - Consciousness): 是「濁」的。這是指我們凡夫的分別心(Vijnana)。它是混濁的、有染污的、被動的,它只能感知到混濁的現象。
- 智 (Zhì - Worldly/Discriminating Wisdom): 也是「濁」的。這指菩薩的智慧(Jñāna)。菩薩為度眾生,需要入世,必須運用分別的智慧來「照見」清淨的理體(照清)。但因為這種智慧仍在「有為」的、二元對立的世界中運作,所以百丈稱其本質仍是「濁」的。
- 慧 (Huì - Transcendent Wisdom): 是「清」的。這是指佛的究竟智慧(Prajñā)。它是清淨的、無分別的、圓滿的。它能了知(識)一切混濁的現象(識濁),卻不被其所染。
「在佛名照慧,在菩薩名智,在二乘及眾生邊名識,亦名煩惱;」
這句是承接上一句的闡釋:
- 在佛的層次: 這個心的本體,被稱為「照慧」(圓滿、清淨、遍照一切的般若智慧)。
- 在菩薩的層次: 它被稱為「智」(入世度眾、分別善惡的方便智慧)。
- 在二乘(聲聞、緣覺)和眾生的層次: 它被稱為「識」(攀緣六塵、造作業力的分別心),也就是「煩惱」(Klesha) 的同義詞。
核心觀點: 佛的「慧」、菩薩的「智」、眾生的「識」,是同一心體在不同迷悟階段所顯現的三種不同面貌。
2. 因果與主被動的顛倒
「在佛名果中說因,在眾生名因中說果;」
這是在講「視角」的根本不同:
- 在佛(已證果者): 佛站在「果地」(已然成佛)的立場,回看「因地」的修行。對佛而言,一切修行(因)都只是祂本然具足的佛性(果)的自然流露。
- 在眾生(仍在因地者): 我們站在「因地」(仍在修行、仍在受苦)的立場,去仰望未來的「果地」(成佛)。我們是為了追求那個未來的「果」,才開始修行(造因)。
核心觀點: 一個是「從本出末」,一個是「從末溯本」。
「在佛名轉法輪,在眾生名法輪轉;」
這是在講「主宰」與「被縛」的不同:
- 在佛: 稱為「轉法輪」。佛是覺悟者,是法的主人。祂能自在無礙地運用宇宙法則(法輪,即因果、緣起)來教化眾生,而不被其所困。祂是主動的。
- 在眾生: 稱為「法輪轉」(更常作「被法輪轉」)。我們是迷惑者,是法的奴隸。我們被業力、被因果、被生死輪迴(法輪)牢牢束縛,身不由己地在六道中打轉。我們是被動的。
3. 「物」的本質:莊嚴具 vs. 叢林
「在菩薩名瓔珞莊嚴具,在眾生名五陰叢林;」
這是對「色身」或「五蘊」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:
- 在菩薩: 這個由五蘊和合的「我」,被視為「瓔珞莊嚴具」。它不再是束縛,而是菩薩用來行菩薩道、利益眾生的最殊勝的「工具」和「裝飾品」(莊嚴具)。
- 在眾生: 這個五蘊身心,被視為「五陰叢林」(或「五蘊魔」)。它是一個幽暗、雜亂、充滿危險的叢林,我們在其中迷失方向,產生無盡的「我執」,受盡折磨。
核心觀點: 同樣一個身心,迷者視之為牢籠,悟者用之為舟筏。
4. 究竟的奧義:本地無明
「在佛名本地無明。是無明明,故云無明為道體,不同眾生暗蔽無明。」
這是整段開示最高潮、最難解,也最究竟的地方。它直指禪宗的「理體」。
「在佛名本地無明。」
- 眾生的無明 (暗蔽無明): 是「暗蔽」的,是無知、是迷惑、是遮蔽了光明。它是「有」的——「有」一個叫做「無知」的東西。
- 佛的無明 (本地無明): 「本地」即「本源」、「本來面目」。佛的「無明」不是指祂「不知道什麼」,而是指祂安住於那個超越了「知/不知」、「明/無明」二元對立的絕對本源。
「是無明明,故云無明為道體。」
- 是無明明 (This Ignorance is Luminous): 這是最精妙的悖論。這個本源的「無明」(無),其體性本身就是光明遍照的 (明)。它不是「沒有光明」,而是那個能生起一切「光明」與「黑暗」的、不可言說的空性本體。
- 無明為道體 (Ignorance is the Substance of the Dao): 因此說,這個「本地無明」(絕對的空性、超越一切二元對立的「無」),就是「道」的體性。
「不同眾生暗蔽無明。」
- 百丈在這裡做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區分:佛的「本地無明」是「道體」,是超越、是空寂、是光明本身;這完全不同於眾生那種「暗蔽」的、作為煩惱根源的、需要被破除的「無明」。
總結
百丈禪師用這段話,將大乘佛教「煩惱即菩提」、「生死即涅槃」的最高教理,用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方式表達出來。
他告訴我們,成佛不是要「消滅」什麼(如識、煩惱、五蘊、無明),而是要徹底「轉化」對它的認知。
- 「識」轉了,就是「慧」。
- 「五陰叢林」轉了,就是「瓔珞莊嚴具」。
- 連那最根本的「暗蔽無明」也被徹底照破、超越了,就回歸到了那個本來清淨、本自光明的「本地無明」——那也就是「道」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