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師地論 卷51
復次修觀行者,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,略彼諸行,於阿賴耶識中,總為一團一積一聚,為一聚已,由緣真如境智,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。轉依無間,當言已斷阿賴耶識。
「略彼諸行」與「事邊際性」的關係,尤其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中,涉及對修行者在觀修過程中所緣境的總攝與窮盡。以下是對「略彼諸行」的具體內容及其與「事邊際性」的聯繫的詳細解析:
1. 「略彼諸行」的含義
「略」的意義:
- 在此處,「略」指的是將一切有為法(諸行)簡化、概括或總攝為某種統一的範疇,使修行者能夠更專注於觀修的核心內容。
- 這種簡化並非忽視現象界,而是將其歸納為阿賴耶識中的一種表現,進而幫助修行者從現象回歸到根本。「諸行」的範疇:
- 諸行指的是一切有為法,即因緣和合而生、具有無常性和生滅性的現象,包括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、十二處(六根與六境)、十八界(六根、六境、六識)等。
- 在佛教中,諸行被認為是眾生執著和煩惱的來源,因此需要通過觀修來超越。將諸行總攝為阿賴耶識:
- 修觀者將所有諸行視為阿賴耶識中的統一體,描述為「一團、一積、一聚」,表示這些現象最終都可以歸納到阿賴耶識作為根本依止。
2. 「事邊際性」與「略彼諸行」的聯繫
事邊際性的定義:
- 「事邊際性」是指對所緣境界的窮盡與究竟理解,包括兩個層面: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。
- 盡所有性:窮盡一切現象界,包括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,將其全面總攝。
- 如所有性:體悟現象界背後的真實性,即真如或實相。略彼諸行與盡所有性的關係:
- 當修行者「略彼諸行」,即是將五蘊、十二處等一切有為法簡化或總攝,從而達到對現象界的全面窮盡,這正是盡所有性的核心內容。
- 通過這種簡化和窮盡,修行者不再執著於個別現象,而是專注於整體性的觀察。略彼諸行與如所有性的關係:
- 在窮盡現象界後,修行者進一步觀照其背後的真如實相,即如所有性。
- 如所有性超越了對現象的執著,直接指向諸法的空性和無自性。
3. 修觀中的應用
止觀結合:
- 修行者以奢摩他(止)安住於所緣境,以毗缽舍那(觀)深入分析和觀察。通過止觀結合,修行者能夠達到對所緣境界的全面理解。
- 「略彼諸行」幫助修行者在止中安住並在觀中深入。轉依的重要性:
- 當修行者通過「略彼諸行」窮盡了現象界(盡所有性),並體悟其真如實相(如所有性),便能完成內心根本轉化,即轉依。
- 此時,染污的阿賴耶識被清淨無垢識所取代,修行者超越了煩惱和執著。
4. 現代化詮釋
從現代哲學或心理學角度來看,「略彼諸行」可以被理解為:
- 系統化理解:將人類經驗中的複雜現象(諸行)系統化地歸納和簡化,以便更有效地進一步分析和處理。
- 回歸根源:這種方法類似於從表面問題回歸到核心問題的方法論,引導人們專注於生命和心靈運作的根本機制。
5. 總結
「略彼諸行」是修觀過程中的重要方法,幫助修行者將一切有為法簡化或總攝為統一體,以便深入觀察其根本來源。它與「事邊際性」密切相關,其中盡所有性強調對現象界的全面窮盡,而如所有性則指向現象背後的真實實相。通過這種方式,修行者能夠逐步超越執著,達到內心的根本轉變與解脫。
Citations:
[1] https://www.amrtf.org/zh-hant/serenity- ... tion-0042/
[2] http://ftp2.budaedu.org/newGhosa/C038/T ... 3Q_027.pdf
[3] https://hc.hcu.edu.tw/userfiles/file/paper04/04.pdf
[4] https://www.blisswisdom.org/publication ... 5/5596-064
[5] https://deerpark.app/reader/T1579/26
[6] http://enlight.lib.ntu.edu.tw/FULLTEXT/ ... g09527.htm
[7] http://ybh.chibs.edu.tw/otherHtml/Annot/html/An-01.html
[8] http://ccubk14.brinkster.net/greatbook/R19/T124.PDF
[9] http://m.fodizi.tw/f06/83426.html
[10] https://www.cyut.edu.tw/~fmlee/To_becom ... oga77.html
[11] https://www.cyut.edu.tw/~fmlee/To_becom ... oga26.html
[12] https://www.blisswisdom.org/teachings/lamrim1/6087-36
[13] https://hc.hcu.edu.tw/userfiles/file/doc/04.doc
[14] https://mahabodhi.org/yoga/cb/26.htm
[15] https://blog.udn.com/milene/155474375
[16] https://www.cyut.edu.tw/~fmlee/To_becom ... oga36.html
[17] http://media.lwdh.org.tw/lecture/ddb/yq ... qsdl03.pdf
[18] https://www.cyut.edu.tw/~fmlee/To_becom ... oga51.html
[19] https://www.insights.org.tw/xoops/modul ... php?id=173
[20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0n1579.pdf
来自 Perplexity 的回答: https://www.perplexity.ai/search/chuan- ... opy_outpu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