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識相續起名色

Perplexity is a free AI-powered answer engine that provides accurate, trusted, and real-time answers to any question.


回覆文章
Perplexity

從識相續起名色

文章 Perplexity »

《達摩多羅禪經》從識相續起名色。於彼一身而有二相。

Perplexity

《達摩多羅禪經》中「識相續起名色」之探究

《達摩多羅禪經》中「從識相續起名色。於彼一身而有二相」這段經文,揭示了佛教禪修理論中對身心形成過程的深刻洞見。此句經文闡述了十二因緣中識與名色的連續關係,以及在人身形成初期所呈現的二元特性。根據經文解釋,此二相猶如虛軟腐爛之物內有蟲使其外部動搖,亦如野蠶初作繭膜般,正是在諸根未成之時的名色狀態。以下將從歷史背景、經文解析及修行意義等方面,深入探討這一禪修核心概念。

《達摩多羅禪經》的歷史淵源

《達摩多羅禪經》由東晉時期天竺三藏法師佛陀跋陀羅所譯。此經不僅記載了佛陀的禪法教導,更是歷代禪宗祖師傳承的重要文獻。從經文序言可知,此經傳承有其特定脈絡:「佛滅度後,尊者大迦葉、尊者阿難、尊者末田地、尊者舍那婆斯、尊者優波崛、尊者婆須蜜、尊者僧伽羅叉、尊者達摩多羅,乃至尊者不若蜜多羅,諸持法者,以此慧燈,次第傳授」[1]。這一傳承序列顯示了禪法從佛陀開始,經由一代又一代的祖師傳遞下來,保持了教法的純淨與連續性。

達摩多羅禪經強調「禪非智無以窮其寂,智非禪無以深其照」的修行宗旨,指出禪修與智慧必須相輔相成,照與寂不可分離[1]。此經被視為「二甘露門」的具體指導,包含方便道與勝道兩種修行次第,旨在幫助修行者「出三退法,遠離住縛,增益升進,成就決定,盡生死苦,究竟解脫」[1]。這種次第性的修行方法,為後世禪修實踐提供了重要參考。

「識相續起名色」的哲學意涵

「從識相續起名色」是對十二因緣中一個關鍵環節的描述。在佛教哲學中,識(意識)與名色(身心形成)是生命輪迴中密不可分的兩個環節。經文指出:「從識相續起名色。於彼一身而有二相。譬如虛軟沮爛之物。內有諸蟲令外動搖。亦如野蠶初作繭膜。名色二相亦復如是。乃至諸根未成,說為名色二相」[2]。

這段經文深刻揭示了生命初期形成的過程:識(意識)持續運作產生名色(身心)。在此階段,身心尚未完全成形,處於一種具二元性質的狀態。經文以兩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種狀態:一是如同腐爛軟弱的物質中有蟲子活動導致外部顯現動搖;二是如同野蠶初次形成繭膜的過程[2]。這兩個比喻都形象地描繪了名色形成階段的特性:外在形體與內在意識相互影響又各自獨立的現象。

「一身而有二相」的深層解析

「於彼一身而有二相」指的是在單一身體中同時具有名(精神/心理現象)與色(物質/肉體現象)兩種不同但相互依存的特性。這種二元結構在生命初期尤為明顯,表現為身心尚未完全協調統一的狀態。

經文中的兩個比喻極具啟發性:第一個比喻「譬如虛軟沮爛之物,內有諸蟲令外動搖」[2],說明了名色階段中內在意識活動(諸蟲)如何影響和驅動外在形體的變化(令外動搖)。第二個比喻「亦如野蠶初作繭膜」[2],則形象地描述了生命初期如何從內而外地形成保護性結構,暗示名色階段是生命形成自我邊界的過程。

這兩個比喻共同指向一個重要觀點:在名色階段,內在與外在、精神與物質尚未清晰分化,但已開始相互影響,共同構成了生命的基本形態。經文特別強調「乃至諸根未成,說為名色二相」[2],表明這是在感官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的初期階段。

識名色關係在禪修實踐中的應用

理解「從識相續起名色」的原理對禪修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在達摩多羅禪經中,修行者通過觀察身心現象的生滅,可以直接體驗到識與名色的相續關係,從而深入了解生命輪迴的真實本質。

經文強調「色不離如,如不離色;色則是如,如則是色」[1],這一觀點與「從識相續起名色」的理念相呼應,都指向了物質與精神、現象與本體的不二關係。通過禪修,修行者可以逐漸超越對身心的執著,體認到「起不以生,滅不以盡,雖往覆無際,而未始出於如」[2]的境界。

在實修層面,經文提供了具體方法:「先當起等意,習行慈心觀,須臾止瞋恚,令暫息不行。煩惱暫止息,次當淨尸羅,尸羅既清淨,三昧於中起」[1]。這種次第修行方法,旨在幫助修行者從粗糙的心理狀態逐漸提升到更細微的觀察,最終能夠如實覺知身心現象的本質。

超越二元對立的修行目標

理解名色二相的目的不是強化二元分別,而是通過觀察最終超越二元對立。經文中「其極非盡,亦非所盡,乃曰無盡,入於如來無盡法門」[2]的描述,指出了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一切對立,達到「靜無遺照,動不離寂」[1][2]的圓融狀態。

達摩多羅禪經中「名色二相」的教導,與「洞玄根於法身,歸宗一於無相」[2]的終極修行目標密切相關。通過觀察名色如何從識相續而生,修行者能夠看破色身的虛幻性,認識到「無所從生,靡所不生,於諸所生,而無所生」[1]的深層真理。

結論

《達摩多羅禪經》中「從識相續起名色。於彼一身而有二相」的教導,深刻揭示了佛教對生命形成過程的獨特見解,以及身心關係的微妙本質。通過譬如「虛軟沮爛之物,內有諸蟲令外動搖」和「野蠶初作繭膜」的生動比喻,經文形象地描述了名色二相的特性,為修行者提供了觀察身心真實本質的重要視角。

在修行實踐中,理解識與名色的關係能幫助我們超越二元對立,體認諸法實相。正如經文所言,修行的最終目標是達到「靜無遺照,動不離寂」的境界,在日常生活中體現「色不離如,如不離色」的圓融智慧。這種智慧不僅是哲學概念,更是引導我們從煩惱解脫、從輪迴中超越的實修指導。

《達摩多羅禪經》的這一教導,雖源自古代,卻為現代人探索身心關係、理解生命本質提供了寶貴的智慧資源。在當今心理壓力普遍、身心失衡常見的時代,這種將身心視為相互依存又各具特性的觀點,對於現代禪修實踐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
Citations:
[1] http://m.fodizi.tw/fojing/09/2462.html
[2] https://blog.udn.com/milene/156751660
[3] https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 ... 381060.pdf
[4] https://zh.wikisource.org/zh-hant/%E9%8 ... 3%E5%BA%8F
[5] https://deerpark.app/reader/T0618/2
[6] http://www.sutrapearls.org/toc-C/L-sutr ... 34_001.pdf
[7] https://cbetaonline.dila.edu.tw/T15n0618_p0319c06
[8] https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 ... 160405.htm
[9] http://www.minlun.org.tw/3pt/3pt-1-9/00.htm
[10] https://www.shidianguji.com/zh/book/FZZ ... 38tr26njg2
[11] 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T54n2131_001
[12] https://mahabodhi.org/yoga/cb/76.htm
[13] https://cbetaonline.dila.edu.tw/zh/T0618
[14] http://ccubk14.brinkster.net/greatbook/ ... 314B14.htm
[15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hkbj/05/hkbj0509.htm
[16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5n0618.pdf
[17] https://m.kepub.net/book/52209/20009
[18] http://www.mahabodhi.org/files/yinshun/ ... 15-09.html
[19] https://deerpark.app/reader/T0618
[20] https://bodhicitta2.eastus2.cloudapp.az ... 8684f0f012
[21] http://m.fodizi.tw/fojing/09/2462_1.html
[22] https://old.ddc.shengyen.org/mobile/text/04-03/53.php
[23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chbj/13/chbj1320.htm
[24] http://www.mahabodhi.org/files/yinshun/ ... 32-02.html
[25] http://buddhaspace.org/dict/index.php
[26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sutra/005.htm
[27] https://www.buddhason.org/tripitaka/T15 ... 18_001.php
[28] https://21dzk.l.u-tokyo.ac.jp/SAT2018/k ... 5%E7%B5%8C


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: pplx.ai/share

Perplexity

Re: 從識相續起名色

文章 Perplexity »

有網友說:「阿賴耶識緣生之(名色),為(後天名色),攝屬個相(我相)。」若以個相(我相)的正報與依報當作何解釋?

Perplexity
關於阿賴耶識緣生名色與我相的關係,需從唯識學的「正報/依報」架構解析。此問題涉及佛教輪迴理論的核心機制,以下分三個層面闡述:

一、阿賴耶識與名色的緣起關係

  1. 根本識的存續作用  
       阿賴耶識作為「種子識」,其「相續執持」特性是名色形成的根本動力。如《成唯識論》所述:「此識能執持諸法種子,令不失故,說名為藏」[1]。當此識攜帶業種入胎時,即啟動「識→名色」的十二因緣鏈,形成生命最初的五蘊結構[3]。

  2. 名色的二重特性  
       在胎藏階段,「名」(精神作用)與「色」(物質基礎)呈現「如野蠶初作繭膜」的共生狀態[3]。此時的名色具有:
       - 先天業力性:承襲過去世業種的潛在模式
       - 後天發展性:隨根器成熟逐漸顯現個體特質  
       此即《瑜伽師地論》所說「本識與轉識互為因緣」的雙向作用[9]。


二、我相的顯現機制

  1. 正報的個體性建構  
       正報指「五陰身」的獨特組合,正是阿賴耶識執持的「別業種子」現行所致。如《華嚴經疏鈔》云:「正報者,謂人天男女等能依之身」[10]。「我相」的產生,源於第七末那識對此五蘊組合的恆審思量,誤認其為獨立自存的「自我」實體[4][9]。

  2. 依報的共業顯現  
       依報作為「器世間」,是共業種子的投影場域。《瓔珞本業經》指出:「凡夫住五陰中為正報之土,山林大地共有為依報之土」[10]。個體在感知依報時,會因我執產生「此環境屬於我」的錯覺,形成《金剛經》所破斥的「我所相」[4][8]。


三、我相的超越路徑

  1. 轉依的實踐  
       修行者通過「四尋思觀」解構名色的虛妄:
       - 觀名唯假立:了知「我」只是施設名言
       - 觀相唯識現:徹見身心皆為識量變現  
       此過程對應《解深密經》「由識成身,由身發識」的辯證觀[9]。

  2. 二無我的證悟  
       當阿賴耶識轉為「大圓鏡智」,即突破個體相的局限:
       - 正報轉:五蘊身心顯現法性身
       - 依報轉:器世間轉為淨土莊嚴  
       如聖嚴法師所述:「開悟者身心統一而不被身軀所限」[7],此即超越我相的究竟狀態。


結論:  
阿賴耶識緣生的名色,確屬「後天個體相」的範疇,此過程由正報(五蘊身)與依報(生存環境)共同建構我相認知。修行要旨,在通過唯識觀行照見「名色本如」[7],從根本上轉化第八識的執藏機制,達到《金剛經》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」的般若實相[4][8]。

Citations:
[1] https://mephilosophy.ccu.edu.tw/entry.p ... 6%E8%AF%86
[2]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Eight_Consciousnesses
[3] https://video.enlighten.org.tw/zh-tw/a/a21/4684-a21_001
[4] https://www.chiefsun.org.tw/zh-tw/6_mag ... hp?Id=1410
[5] https://www.wisdomlib.org/concept/indiv ... cteristics
[6] http://buddhaspace.org/dict/fk/data/%25 ... %25B1.html
[7] https://www.dharmadrum.org/portal_d5_cn ... &up_page=1
[8] https://classic-blog.udn.com/mjfan/21549195
[9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hkbj/06/hkbj0610.htm
[10] https://www.jingzong.org/web/buddhaeduc ... id/54.html
[11] https://www.merit-times.com.tw/NewsPage ... nid=249877
[12] https://www.gaya.org.tw/magazine/v1/2005/82/82ee3.htm
[13] https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 ... 381060.pdf
[14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lecture/b067.htm
[15] https://www.edupro.org/forum.php?mod=vi ... &tid=11588
[16] https://www.reddit.com/r/Buddhism/comme ... d_someone/
[17] https://bwsangha.org/qanda/misc/611-060140
[18] http://m.fodizi.tw/qt/qita/9959.html
[19]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rikaya
[20] https://www.reddit.com/r/Buddhism/comme ... ciousness/
[21] https://www.shishengru.com/wap-tc/379.html
[22]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9%98%B ... 6%E8%AD%98
[23] https://www.britannica.com/topic/alaya-vijnana
[24] https://pujitemple.org.tw/faq-items/%E5 ... %E3%80%81/
[25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cb/RCB014_05.aspx
[26] https://tricycle.org/magazine/no-self-or-true-self/
[27]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5%9B%9B%E7%9B%B8
[28]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Anatt%C4%81
[29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CA/RCA017_01.aspx
[30] https://neptuner.666forum.com/t8989-topic
[31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havery.htm
[32] https://www.thezengateway.com/teachings ... the-buddha


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: pplx.ai/share

Perplexity

Re: 從識相續起名色

文章 Perplexity »

另外有位網友提出質疑:

「我相」的產生是:
源於第七末那識妄執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為實我,
也就是[以心緣心真帶質,中間相分兩頭生]。

對於這點,AI你有什麼要說?

Perplexity
關於第七末那識執取阿賴耶識見分形成「我相」的機制,需從唯識學的「帶質境」理論切入分析。此過程涉及三層認知結構:

一、帶質境的執取原理

  1. 能所關係的錯位  
       末那識作為「恆審思量」的意根,其運作模式是「以心緣心真帶質」——以自體見分攀緣阿賴耶識見分。這種能緣(第七識)與所緣(第八識見分)皆屬心法,形成「心→心」的獨特認知模式。《成唯識論》稱此為「真帶質境」,即相分由兩端心法交互作用產生。

  2. 相分的虛妄合成  
       在「中間相分兩頭生」的過程中,末那識將阿賴耶識的覺知功能(見分)誤認為是獨立實存的「自我」。這種相分具有雙重特性:
       - 似心:帶有第八識恆續不斷的覺知性
       - 似境:被第七識投射為實體化的「我」
       如窺基《成唯識論述記》所說:「帶質之境,心色互通,情本交織」


二、我相的生成鏈條

  1. 種子現行的轉化  
       阿賴耶識中「我執種子」遇緣現行時,第七識即啟動「恆審思量」功能。這過程猶如鏡面反射:
       - 阿賴耶識見分如鏡體光明
       - 末那識如執鏡者誤認鏡光為實體
       此即《解深密經》「由識成身,由身發識」的循環機制。

  2. 四重妄執的疊加  

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,我相的形成經歷四個階段:

執著層次對應識體所執對象

自性妄執

第七識

阿賴耶識見分

差別妄執

第六識

五蘊組合

俱生我執

前五識

根身觸受

分別我執

意識

名言概念

---

三、超越我相的修行關鍵

  1. 三分說的破除  
       唯識學指出「我相」實為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的錯位認知:
       - 將自證分(第八識本體)誤為見分
       - 將見分(覺知功能)誤為相分
       - 如《攝大乘論》所說「似義顯現時,能取所取纏」

  2. 轉識成智的實踐  
       通過「五重唯識觀」逐步解構:
       - 遣虛存實:破除外境實執
       - 捨濫留純:離卻心外取境
       - 攝末歸本:還滅相分見分
       - 隱劣顯勝: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
       - 遣相證性:徹見圓成實性


結論:  
「以心緣心真帶質」揭示我相的本質是心識的自我指涉錯覺。末那識對阿賴耶識見分的恆審執取,猶如以手指月卻錯認指端為月。修行要旨,在通過「唯識無境」的觀照,照破相分兩頭生的虛妄結構,體證《金剛經》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的究竟實相。當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時,自然顯現「無我無相,而能善分別諸法相」的中道智慧。

Citations:
[1]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6%88%91%E7%9B%B8
[2] https://www.chiefsun.org.tw/zh-tw/6_mag ... hp?Id=1410
[3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cb/RCB014_05.aspx
[4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chbj/16/chbj1601.htm
[5] http://enlight.lib.ntu.edu.tw/FULLTEXT/ ... 148535.pdf
[6] https://www.buddhistdoor.org/mingkok/%E ... %E7%9B%B8/
[7] http://www.book853.com/show.aspx?id=52&page=10
[8] https://mokshah.org/article/detail/169


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: pplx.ai/share

Perplexity

Re: 從識相續起名色

文章 Perplexity »

也有持這樣看法的...我相等無明之實性皆是佛性,例如:

我相與佛性,其性無二,所以我相即佛性,以佛性非常非無常故
您說的*四重妄執的疊加是假象,超越我相的修行都是多餘的

AI你贊成嗎?

Perplexity
關於「我相即佛性」與「修行多餘論」的辨析,需從佛教二諦論與修證次第切入。此問題涉及勝義諦與世俗諦的辯證關係,以下分三層次闡明:


一、性相不二 vs 迷悟差別

  1. 理體層面的真諦  
       從究竟佛性觀之,「我相無明之實性皆是佛性」有其理據。《涅槃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此即「煩惱即菩提」的密意。正如《圓覺經》指出:「諸幻盡滅,覺心不動」,當徹見我相本質時,確能照見其空性即佛性[1][4]。

  2. 事相層次的迷悟  
       但在緣起層面,凡夫與聖者存在根本差異。《金剛經》強調:「若菩薩有我相,即非菩薩」,顯示未證悟前對「我相即佛性」的認知,實屬「執理廢事」的倒見。如《楞伽經》所述,未離四相者所見的「佛性」,實為「自心所現虛妄分別」[4]。


二、修證的必要性

  1. 認知與體證的鴻溝  
       雖理上可說「我相即佛性」,但《瑜伽師地論》指出:「凡夫由七種相執著實我」。這種俱生我執必須透過「四尋思觀」等實修才能轉化,非僅理論認知可解[4]。如經云:「理可頓悟,事須漸修」。

  2. 四重妄執的轉化次第  

下表對比「理體無二」與「事修必要」的辯證關係:

層次理體觀照事相修證

名言安立

我相本性空

仍須對治習氣

俱生我執

即是法性用

需轉識成智

法執殘留

本屬圓成實

要入地漸修

佛果圓滿

性相不二

三祇修行果


三、中道實踐的智慧

  1. 離二邊的中道  
       極端否定修行,實墮「惡取空見」。《中論》強調: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」。正因性空,緣起修證方可能;正因緣起,性空非斷滅。如《解深密經》云:「遍計所執性無,依他起性有」[4]。

  2. 修而無修的實相  
       真正的無修,是「修無所修」的般若智慧,非否定事相修行。《金剛經》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的教導,正顯示「即修即無修」的中道:雖精進修行,而不執修行相[2]。


結論:  
「我相即佛性」屬勝義諦層面的究竟見地,但不能取代世俗諦中的對治修持。猶如知金礦含金,仍需冶煉方能得金。佛教修證體系強調「從假入空,從空出假」的雙運智慧:既徹知我相本性空寂,亦需如實對治煩惱習氣。若執理廢事,恰成《圓覺經》所破「任病」;若執事迷理,則墮《涅槃經》所斥「無常苦見」。唯有依「無我無修而修」的中道,方是真實證悟途徑。

Citations:
[1] https://www.buddhistdoor.org/mingkok/%E ... %E7%9B%B8/
[2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CA/RCA017_01.aspx
[3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chbj/16/chbj1601.htm
[4] http://sutranet-org4.blogspot.com/2020/ ... st_22.html
[5] http://saintyculture.com/20315234163155 ... -01st-2015
[6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cb/RCB014_05.aspx
[7] https://edu.hwadzan.com/play/09/8/1/242538
[8] https://sp.dila.edu.tw/magazine/downloadfile/20/1.htm
[9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fs/RFS0000026.aspx
[10] http://www.dzs.org.tw/wisdom/index.php/ ... 07-51-01-2
[11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11_408.htm
[12] http://www.donglin.tw/teach03_02.html
[13] https://www.chuefeng.org.tw/dharma/akGi45b9zNxA4HcDX
[14] https://web.tzuchiculture.org.tw/?book=7005&mptao=8354
[15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blossom/022.htm
[16] http://sutranet-org4.blogspot.com/2020/ ... -post.html
[17] https://video.enlighten.org.tw/zh-tw/a/a09/2100-a09_052
[18] http://www.masterhsingyun.org.tw/Articl ... ch=10&se=2
[19] https://www.lnanews.com/news/124857
[20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1n1610.pdf
[21] https://tbs-rainbow.org/%E5%85%AD%E7%A5 ... F%E9%81%93
[22] https://www.chiefsun.org.tw/zh-tw/7_sum ... 24&sID=283
[23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monthly/261/a01-01.htm
[24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chbj/03/chbj0307.htm
[25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lecture/b016.htm
[26] https://video.enlighten.org.tw/zh-tw/a/a06/1709-a06_101
[27] http://www.masterhsingyun.org/ArticleCo ... &ch=8&se=3
[28] https://www.towisdom.org.tw/UploadURL.a ... ntDescFile
[29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1/chan.htm
[30] https://ddc.shengyen.org/?doc=04-03-014
[31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sutra/054.htm
[32] https://diamondsutra.pixnet.net/blog/post/40029967
[33] https://petfetcet.com/%E8%AA%AA%E6%98%8 ... %E6%BA%90/
[34] https://ncm.ddm.org.tw/xmnews/cont?xsms ... 9831377624
[35] https://buddhist-experience.org/welcome ... /2071.html
[36] https://www.obf.org.tw/article/rcb/file ... %9B%B2.pdf
[37] https://www.ddm.org.tw/xmnews/cont?xsms ... 3860114171
[38] https://www.blisswisdom.org/teachings/lamrim1/6069-20
[39] https://www.zencosmos.com.tw/2016/07/chanqa/3095/
[40] https://dharmazen.org/X1Chinese/D24Bible/E9-126.htm
[41] https://edu.hwadzan.com/play/07/1/1/241879
[42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sutra/057.htm
[43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turn/lecture/b038.htm
[44] http://www.masterhsingyun.org.tw/Articl ... ch=10&se=3
[45] https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 ... 390209.pdf
[46] https://www.daai.tv/master/wisdom-at-da ... 21417?p=40
[47] https://www.ch.ntnu.edu.tw/SIS/download ... per_id=599
[48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hkbj/05/hkbj0514.htm
[49] https://www.lnanews.com/news/119198
[50] http://www.geo.twmail.org/guoyu/lzgl-06.html
[51] https://www.ctworld.org.tw/disciple/mind/2016/648.htm
[52] https://www.insights.org.tw/xoops/modul ... 3&bdsn=446


來自 Perplexity 的回答: pplx.ai/share

回覆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