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
瑜伽師地論 卷51
復次修觀行者,以阿賴耶識是一切戲論所攝諸行界故,略彼諸行,於阿賴耶識中,總為一團一積一聚,為一聚已,由緣真如境智,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。轉依無間,當言已斷阿賴耶識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1中提到的「轉依」與阿賴耶識的關係,核心在於修行者如何通過對真如的修習,達到從染污識(阿賴耶識)轉變為清淨識(無垢識)的過程。以下是對「流變三疊」和「轉依」在現代語境下的詮釋:
1. 阿賴耶識與「轉依」的概念
- 阿賴耶識:佛教唯識學認為,阿賴耶識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根本識,包含了所有善、惡、無記的種子,是一切現象生起的基礎。然而,它本身是染污的,因為它與煩惱相應,執持「我」和「法」。
- 轉依:轉依(āśraya-parivṛtti)意指對存在根基(阿賴耶識)的徹底轉化。這種轉化意味著:
- 捨染:斷除煩惱和遍計所執(錯誤認知)。
- 得淨:證得圓成實性,即真如或法身。
2. 經文中的核心觀點
- 總為一團一積一聚:修觀行者將一切戲論和諸行界(即世間的一切現象)簡化為阿賴耶識中的統一體,視其為一個整體。
- 緣真如而修習:通過觀照真如(實相),反覆修習無分別智,使心逐漸從執著中解脫。
- 轉依無間,斷阿賴耶識:當修行者成功將阿賴耶識徹底轉化為清淨識,即完成了「轉依」,此時染污的阿賴耶識便不再存在。
3. 「轉依」的現代化詮釋
在現代語境下,「轉依」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心理與存在層面的深層轉化過程:
(1)心理層面:認知與執著的轉化
- 阿賴耶識代表的是人類心靈深處潛藏的執著與煩惱種子。這些種子構成了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錯誤認知(遍計所執)。
- 修行者通過觀照真如(空性),逐漸放下對自我和外境的執著,實現認知上的徹底改變。
(2)存在層面:生命根基的改變
- 阿賴耶識作為生命活動的基礎,包含了業力和煩惱。通過修行,「染污」的基礎被清淨化,生命從輪迴的束縛中解脫出來。
- 這種改變不僅是心理上的,更是存在層次上的根本性變革。
(3)實踐方法:修習多修習
- 修行者需要反覆觀照真如,培養無分別智,使心逐漸遠離戲論和執著。
- 這種「多修習」是一個持續且漸進的過程,需要長時間的專注與努力。
4. 「流變三疊」與「轉依」的關聯
- 「流變三疊」描述的是眾生如何通過六根感知世界並與之互動,而這些感知活動正是基於阿賴耶識運作。
- 「轉依」則是從這種染污運作中解脫出來的一個過程。當眾生不再被感官經驗所束縛,並能夠直接體證真如時,就完成了從「流變」到「清淨」的轉化。
5. 總結
《瑜伽師地論》卷51中的核心思想在於指出修行者如何通過觀照真如,使心從染污狀態(阿賴耶識)徹底轉化為清淨狀態(無垢識)。這種「轉依」不僅是一種心理上的認知改變,更是生命根基上的徹底革新。在現代語境下,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深層次的內在修行路徑,其目的是達到解脫與覺悟。
Citations:
[1] 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mobile/inde ... 0n1579_051
[2] https://www.chibs.edu.tw/ch_html/chbj/15/chbj1503.htm
[3] https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 ... 381051.pdf
[4] https://www.buddhistdoor.org/mingkok/%E ... %E9%9F%BF/
[5] https://elearning.thanhsiang.org/node/3268
[6] https://video.enlighten.org.tw/zh-tw/a/a21/4728-a21_015
[7] https://video.enlighten.org.tw/zh-tw/a/a21/4929-a21_066
[8] https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DLMBS/e ... seq=390331
[9] https://www.cyut.edu.tw/~fmlee/To_becom ... oga51.html
[10] https://www.shishengru.com/tip-tc/25.html
[11] http://ftp4.budaedu.org/ghosa4/C002/T08 ... 9D_020.pdf
[12] https://www.shishengru.com/wap/tip/25.html
[13] https://mahabodhi.org/yoga/cb/kp2.htm
[14] https://cbetaonline.dila.edu.tw/T1579
[15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0n1579.pdf
[16] https://mahabodhi.org/yoga/cb/kp1.htm
[17] http://media.lwdh.org.tw/lecture/ddb/yq ... qsdl05.pdf
[18] http://ybh.chibs.edu.tw/otherHtml/Annot/html/An-05.html
[19]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cn/%E7%95%B ... ormat=true
[20] https://video.enlighten.org.tw/zh-tw/a/a21/4728-a21_015
[21] https://tripitaka.cbeta.org/mobile/inde ... 0n1579_051
[22] https://elearning.thanhsiang.org/node/3227
[23] https://elearning.thanhsiang.org/node/2665
[24] https://books.masterhsingyun.org/Articl ... artcle9862
[25] https://yinshun-edu.org.tw/zh-hant/node/26202
[26] https://mephilosophy.ccu.edu.tw/entry.p ... 6%E8%AD%98
[27] http://www.poming.org/article/alaya.htm
[28] https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 ... 382690.pdf
[29] https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 ... 117208.pdf
[30] https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 ... 380536.pdf
[31] https://books.masterhsingyun.org/Articl ... artcle9866
[32] https://langyage.pixnet.net/blog/post/45732697
[33] http://www.masterhsingyun.org/article/a ... &se=21&f=1
[34] http://ccbs.ntu.edu.tw/FULLTEXT/JR-BJ001/bj102993.htm
[35] https://cbetaonline.dila.edu.tw/T1829
[36] https://www.cyut.edu.tw/~fmlee/To_becom ... oga02.html
[37] http://buddhaspace.org/dict/fk/data/%25 ... %259D.html
[38] http://buddhism.lib.ntu.edu.tw/FULLTEXT ... 167006.htm
[39] http://m.fodizi.tw/f05/81398.html
[40] http://www.mahabodhi.org/files/yinshun/ ... 18-09.html
[41]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cn/%E7%91%9 ... ormat=true
[42] https://books.masterhsingyun.org/Articl ... /artcle192
[43] https://www.gaya.org.tw/library/readers/guide-y.htm
[44] https://www.hcu.edu.tw/upload/userfiles ... 1-1(2).pdf
[45] https://video.enlighten.org.tw/zh-tw/a/a23/5970-a23_102
来自 Perplexity 的回答: pplx.ai/share